保长甲长是什么意思
民国时期的保长,相当于现在多大的官?
民国时期的保长是负责地方治安,传达行政命令的政府编制外人员,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村长一职。
其实,和保长同样工作性质的还有甲长,连起来就是大家听都听说过的“
保甲制”
。
保甲制起源于中国古代,因为古代朝廷对乡镇特别是村落的控制力有限,为了加强对乡镇的管理,就推出了保甲制。
具体是十户为一甲,推举出一个甲长;
以十甲为一保,推举出一个保长。
也就是说,100户为一保,能够担任保长的,都是当地退休的官员或者是富豪乡绅。
因为只有镇的住村民的人,才能配合官府工作。
民国成立之初,为了表现自己建立的是一个全新的国家,民国政府一度坚持废除保甲制。
不在后来他们发现保甲制对他们管理乡村还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又恢复了这个制度。
毕竟民国时期战乱不止,县政府的命令很难传达到乡村,只有保长存在,他们才能在县政府不在的时候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传达政府的命令、维护当地治安。
那保长是不是义务劳动呢?当然不是。
保长需要在县政府备案,得到县政府的认可,然后凭借备案每月在县政府领取一定的工资。
不过要说他们是民国政府的公务员,那也不是,他们只能算是政府的临时工,属于编外人员。
不得不说,民国时期的保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南京国民政府要征兵,都是靠地方保长的配合,才能抓到那么多壮丁。
也是因为他们的帮助,南京国民政府才能收到那么多的税。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保长是负责村级地区行政治安和传达行政命令的政府编外人员。
放到现在,大概就是村长的职位,只是他们的权利比村长大多了。
民国时期的保长到底是干什么的,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呢?
由李保田主演的电视剧《王保长》,让我们知道了民国时期竟然还有保长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那么,民国时期的保长到底是做什么的,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在古代的时候,封建统治者为了控制民众,就实行了保甲制度,五家为“
伍”
,十户为“
保”
,由此建立起了封建皇朝对全国的严密控制。
实际上,在民国初年,就废除了保甲制度。
但后来,国民党为了围剿工农红军,就在1931年开始实施保甲制度,新的保甲制度规定10户为甲,10甲为保,联保连坐。
保长不小,权力很大。
在民国时期,每100户设立一个保办公处,有正副保长及民政、警卫、经济、文化干事各一人。
保长自然就是老大了,兼任保的国民兵队队长和保国民学校校长,实行政、军、文“
三位一体”
。
保公所就相当现在的村级行政单位,保长相当于现在的村长,但当然要比现在的村长权力更大了。
保长负责自己辖区的行政、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事情,保长俨然就是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的土皇帝。
民国时期,在保甲制度设立之初,保长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防止百姓帮助我工农红军。
而到了抗战时期,保长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抓壮丁。
民国时期的保长通常由当地的地主、土豪、顽劣担任,保长的工资虽然很低,但是他们百般钻营,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剥削压迫百姓,搜刮民脂民膏,鱼肉乡里,鲜有公正的好保长。
总之,保甲制的实质是通过联保连坐法将全国变成大囚笼,国民党竭力通过保甲长牢牢控制民众。
什么是保甲?
旧时代统治者通过户籍编制来统治人民的制度。
若干家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
保设保长,甲设甲长。
以便统治者对人民实行层层管制。
保甲制的实质是通过联保连坐法将全国变成大囚笼。
联保就是各户之间联合作保,共具保结,互相担保不做通共之事,就是1家有“罪”,9家举发,若不举发,10家连带坐罪。
联保就是各户之间联合作保,共具保结,互相担保不做通共之事;
连坐就是1家有“罪”,9家举发,若不举发,10家连带坐罪。
国民政府内政部曾专门发布过一份连坐暂行办法,其主要内容是:出具连坐切结时,由户长签名盖章或匣押,一式两份,正结存县,副结存区。
各户如发现另户为“匪”、通“匪”、窝“匪”等情,应立即报告,如隐匿不报,便以“庇护罪”或“纵匪罪”论处。
内政部一名长期从事编查户口的官员谈到为什么要采用联保连坐法时说:以往,政府用悬赏来奖励检举者,但赏金的代价往往不能抵偿因受“匪方”报复所受的损失。
实行联保连坐法以后,便起到拘束民众的作用,使其“畏法而不畏匪”。
保长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保长是什么意思 是旧社会保甲制度的一个管理者,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保长相当于今天的社长,村长之类。
因为古时的一户人家是很大的。
问题二:以前的人叫保长是什么意思呀? 民国时期保甲制度在村基本形式为10户为甲,10甲为保,实际操作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可略有弹性。
在城市则以每一门牌为一户,如同一门牌内有两家以上仍以一户计,编为第几保第几甲第几户,设户长。
户长由此门牌内各家互推一人充任。
根据《南京市城区编组保甲暂行办法草案》之规定,南京城区“二十五户为一甲,二十五甲为一保”、“编余之户十五户以上另立一甲,十四户以下并入邻近之甲;
十五甲以上另立一保,十四甲以下并入邻近之保”。
1938年2月行政院颁布《非常时期各地举办联保联坐注意要点》规定:“在城市地方邻居多不相识,或其地客民多于土著,良莠难分,彼此不愿联保者,得令就保内各觅五户签具联保,或由县市内殷实商号或富户,或现任公务员二人,出具保证书,其责任与联保同。
” 问题三:川话的保长是什么意思 据说保长其实是“宝长”,宝器之长,按照别人的说法,旧民国时期保长不需要什么能力就能上任,整天也就敲锣打鼓而已,从影视里看到的就是小丑的形象 问题四:解放前保长是什么级别? 村长 问题五:解放前保长级别 保甲制的基本形式是10进位制(10户为甲,10甲为保,10保以上为乡镇)。
以后鉴于各地地理、交通、经济情况各异,在实行“新县制”时采取了有弹性的办法,规定“甲之编制以十户为原则,不得少于六户,多于十五户”,“保之编制以十甲为原则,不得少于六甲,多于十五甲”,“乡(镇)之划分以十保为原则,不得少于六保,多于十五保”。
保设保办公处,有正副保长及民政、警卫、经济、文化干事各一人,保长兼任保国民兵队队长和保国民学校校长,与乡(镇)长一样,亦实行政、军、文“三位一体”,保长通常由当地地主、土豪、顽劣担任。
*** 对保甲长人选极为重视,竭力通过保甲长牢牢控制民众,“使每一保甲长均能兼政治警察之任务”。
问题六:古代 保长 是现代的什么官了 这个就涉及到古代的保甲制度了,作为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制手段,所谓保甲就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的一种人口管制方式。
最初汉代的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到了唐朝就是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就是说20家算是一保),百户为“里”,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
如此看来保长在各个朝代也就有了不同的含义,你看唐朝保长能管辖20个家大约就相当于今天的居委会会长,反正就是管闲事的,什么东家长李家短,算不上什么官。
到了北宋保长变得大了一点,也就是说管的人多了点相当于个小村长吧,应该也没有村长官大,总是不算是个能拿俸禄的官,都是自制领域下大家推举出来管事的而已。
问题七:大保长是什么官职? 10分 宋代的一种乡兵制度,大保是古代(宋王安石始创)的一种户籍编制制度 若干家编作一甲,设甲长;
若干甲编作一保,设保长 以五十家为一大保 设有大保长。
问题八:一天不偷鸡就说自己当了保长这种性格 什么意思 自己做错了事就不了了之,别人犯了同样的错就大加指责。
保长是什么意思
保长的意思就是主要负责户籍管理和安全保卫的职务。
保甲制度,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不同于西方的以个人为单位。
儒家的政治学说是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家族观念被纳入君统观念之中。
因之,便有了汉代的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
唐的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
联保连坐法:保甲制的实质是通过联保连坐法将全国变成大囚笼。
联保就是各户之间联合作保,共具保结,互相担保不做通共之事。
连坐就是1家有“罪”,9家举发,若不举发,10家连带坐罪。
抗战发生后,国民政府在《整理川黔商省各县保甲方案》中修正了上述具给的做法,改为不具结而连坐。
即各户不必签名具结,但如发生甲内居民有通“匪”、为“匪”等情,一经审判机关查明,对同甲各户立即予以连坐处分。
在该法的说明中提出上述变动的理由是:同甲各户因贫官不同往往不愿联保具结,而愿意联保具结的各户则往往素来关系密切,某户如有非法行为,同结者必不肯告发,“故不如使同甲各户共负联保连坐之责,不另具切结,只须于各户门牌内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