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飞翔信息网>保险>企业年金的缴费比例

企业年金的缴费比例

企业年金缴费比例

企业年金缴费比例如下: 1、年金缴费中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
2、年金缴费,需要本人缴费工资的4%;
3、企业和个人的缴费合计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2%;
4、实行企业年金后,企业如遇到经营亏损、重组并购等当期不能继续缴费的情况,经与职工一方协商,可以中止缴费;
5、不能继续缴费的情况消失后,企业和职工恢复缴费。

企业年金的缴费比例,第1张

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实行企业年金后,企业如遇到经营亏损、重组并购等当期不能继续缴费的情况,经与职工一方协商,可以中止缴费。

企业和职工恢复缴费后,可以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按照中止缴费时的企业年金方案予以补缴。

补缴的年限和金额不得超过实际中止缴费的年限和金额。

职工领取企业年金至少要满足下列四个条件之一: 1、职工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的,包括职工因病、因伤达到社保部门规定的提前退休条件的,可以从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一次或定期领取企业年金;
2、职工出境定居的,可以根据本人要求将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3、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的,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由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领取;
4、职工因病(残)丧失劳动能力办理病退或提前退休可以将个人账户资金一次性或分期领取。

企业年金退休提取流程如下: 1、缴纳企业年金的职工,在退休时需要向原缴纳了企业年金的单位人事部门提出领取企业年金的申请,需要填写企业年金申请表,并提供身份证及银行卡复印件;
2、企业会对退休职工的申请进行审核,并将支取年金申请表发至有关部门;
3、对于符合领取企业年金的职工,有关部门会委托银行将企业年金转账至提取人的银行账户当中。

总之,企业年金缴费比例是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
本人缴费工资的4%,由单位代扣。

对于财政全额供款单位,单位缴费部分由财政支出,采取记账方式,每年按照国家统一公布的记账利率计算利息,工作人员退休前,本人职业年金账户的累计储存额由同级财政拨付资金纪实。

非全额供款单位,单位缴费由单位实际承担,采取实账积累。

三种情况,且有继承权: 1、工作人员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条 件并依法办理退休手续后,由本人选择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的方式。

可一次性用于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依据保险契约领取待遇并享受相应的继承权;
可选择按照本人退休时对应的计发月数计发职业年金月待遇标准,发完为止,同时职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享有继承权。

本人选择任一领取方式后不再更改。

2、出国(境)定居人员的职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可根据本人要求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3、工作人员在职期间死亡的,其职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承。

举例:以一名月薪6000元的基层公务员为例,其每月参加职业年金的缴费数为6000×4%=240元;
而单位虽然是以工资总额的8%缴交,但具体到个人,实际上也为这名基层公务员缴交了6000×8%=480元的职业年金。

再如一名60岁退休的公务员,其对应的计发月份数为139月,其职业年金滚存总额为30万,那么其可以按月领 取300000/139 =2158.27元。

除退休金外,该参保人的职业年金收入再增加2000多元每月,连领139个月。

企业年金是什么?缴费比例是多少?

企业年金是一种补充性养老金制度,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企业年金的缴费的比例:个人缴费占工资的4%,单位缴费占工资总额的8%,个人缴费可以由单位进行代扣。

一、什么是企业年金:企业年金是一种补充性养老金制度,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企业年金是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是我国正在完善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个部分组成)的“第二支柱”。

在实行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中,企业年金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实行的企业补充养老金计划,又称为“企业退休金计划”或“职业养老金计划”,并且成为所在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参与人员:职工参加企业年金方案的条件:(一)与本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并试用期满;
(二)依法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

三、缴费比例:根据《职业年金办法》:职业年金=单位缴纳+个人缴费。

其中缴纳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
本人缴费工资的4%,由单位代扣。

同时,为保证在特定时期(如CPI超高)职业年金收益可能面临通胀带来的缩水情况,办法还提到,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国家适时调整单位和个人职业年金缴费的比例”。

对于财政全额供款单位:单位缴费部分由财政支出,采取记账方式,每年按照国家统一公布的记账利率计算利息,工作人员退休前,本人职业年金账户的累计储存额由同级财政拨付资金记实。

非全额供款单位:单位缴费由单位实际承担,采取实账积累。

由此形成的职业年金基金实行市场化投资运营,按实际收益计息。

企业年金是什么?缴费比例是多少

企业年金是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是我国正在完善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个部分组成)的“第二支柱”。

企业年金由企业和员工共同承担,单位缴费一般不超过上年度工资总额的十二分之一(相当于工资总额的8.33%);
单位和职工合计缴费一般不超过上年度工资总额的六分之一(相当于工资总额的16.7%)。

企业年金缴费方式可以灵活选择,企业可以根据本省情况择优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年金非强制性规定,所以没有缴费基数,但是有缴费上限。

根据最新的缴费上限规定,企业缴费上限由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1/12”调整为“8%”,将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之和的上限由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1/6”调整为“12%”。

企业年金的作用:有些人认为,企业年金是企业的一种福利。

其实,企业年金与企业福利有本质上的不同。

福利是当期消费,企业年金是未来消费,企业年金的消费权利发生在退休之后;
福利体现公平,企业年金体现效率;
企业的福利项目一般与生活需求等物质条件直接相关,与人的地位、级别没有关系,福利标准对事不对人,企业年金则不同,重点体现效率,企业经济效益好坏、个人贡献大小等,都可以导致企业年金水平不同;
福利属于再分配范畴,企业年金仍然属于一次分配范畴。

所以说企业年金是一种更好的福利计划,它在提高员工福利的同时,为企业解决福利中的难题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工具,真正起到了增强企业凝聚力、吸引力的作用。

(一)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最终是人的竞争。

但是,伴随着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流动机制已逐步形成,企业有选择人才的权利,个人也有择业的自由,人才的合理流动已成为时代的潮流。

因此,企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员工福利保障制度,充分解决员工的医疗、养老、工伤及死亡抚恤等问题,有利于落实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吸引优秀人才加盟。

同时,又切实保障了员工利益,稳定了现有员工队伍,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根据员工的贡献,设计具有差异性的年金计划,有利于形成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

根据期望理论,当员工认为努力会带来良好的绩效评价时,他就会受到激励进而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设计年金计划时,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年金保险的灵活性特点,打破传统薪酬福利的“平均主义”原则,对于不同服务年限、不同职级、不同岗位、不同贡献的员工提供不同的保障计划,服务年限长、职级高、岗位技术含量高、贡献大的员工的保障额度更高,保障计划更全面。

而服务年限短、职级低、岗位技术含量低、贡献小的员工的保障额度较低,保障计划较单一。

建立差异化的企业年金制度,可在单位内部形成一种激励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自身的最大潜力,为企业的发展多做贡献。

(三)通过年金计划中“权益归属”的设定,利用福利沉淀实现有效激励,留住人才。

很多企业在用高薪酬福利制度实现激励的同时,用期权的形式作一些规定以起到留住人才、长期规划的目的。

在企业年金的计划中,设定权益归属方案,规定服务满一定的年限后方可获得相应的年金权益,与即时兑现的奖金福利相比,企业年金既让员工得到了鼓励,又达到了类似期权的良好效果,而且操作上又比期权要简单、方便得多。

同时,设制权益归属还将与未来国家可能设立的递延纳税政策很好地衔接。

(四)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在提高员工福利的同时,利用国家有关税收政策,为企业和个人合理节税。

可将企业年金分成两个阶段,分别讨论如何通过避税增加企业福利的问题。

企业年金缴费比例是多少?

一般情况下,单位缴费的比例为8%,个人缴存比例为4%,总共缴费比例为12%,企业年金和住房公积金一样只有个人账户,所以单位和个人所缴纳的企业年金全部进入职工个人企业年金账户当中,归缴存者个人所有。

根据国家对企业年金的相关规定,职工只有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时,可以从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领取一次或定期领取企业年金。

职工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的,不得从个人账户中提前提取资金。

出境定居人员的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可根据本人要求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职工变动工作单位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可以随同转移。

职工升学、参军、失业期间或新就业单位没有实行企业年金制度的,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可由原管理机构继续管理。

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后,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由其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领取。